新笔趣阁 > 军史小说 > 赤色三国 > 70 土改队入吴

70 土改队入吴(2/3)

上一页赤色三国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笔趣阁在线收听!
吴国和蜀国之间,本来就是矛盾与合作并存。在吴国偷荆州,昭烈伐吴国之后,两国更是缺乏战略互信。

尤其在夷陵之战后,客观地说,蜀汉上下无论是贵族将帅还是平民百姓,对吴国的仇恨是要远远大于魏国的。

吴国在夷陵一战灭了刘备十万大军(注:演义中七十万不实,正史中有记载是五万到十万),要知道,益州一共只有不到百万人口,相当于几乎每家人都有亲人死于吴人之手。

高级贵族们和将领们就更不用说了,关平、张苞、马秉、傅俭等青年汉将的父辈们都死在了吴国手里,伐吴遗孤们活生生吃了孙权的心都有。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吴国人对于蜀汉人自然也是警惕中带着国仇家恨。两国看似一同北伐,亲如一家。实则两国彼此之间,无论官民上下,都掩藏着刻骨的仇恨。

土改队在益州推行政策,只要和地方群众建立基本互信,就会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活动空间。但在汉吴两国的紧张关系条件下,土改队入吴,很难获得这样的群众基础了。

甚至可以这样说:在真切获知土改队的政治纲领之前,真切了解他们为人民的真心之前,如果吴人知道土改队来自益州,吴人百姓痛下杀手根本不会犹豫。

在土改队入吴之前,大多数干部都对入吴持怀疑意见。李定也对此表示怀疑,因为他认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三国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尚且只是次要矛盾。

但彭应之和季平等左派青年坚持土改队入吴,道理很简单:反正江东迟早都是要去的,改革迟早要改过去,人民军队迟早要打过去。土改队更早去的话,解放党和人民政府就会更早和吴地百姓建立互信。

“此事宜早不宜迟!”彭应之如是说。

彭应之和季平的话说服了大多数人,也说服了李定本人。关于土改队入吴执行土地**政策的决策被确定了下来。

因为任务的危险和艰巨,根据地集结了经验最丰富,最优秀的一批土改队员。这些干部来源于各个部门,共同的一点是他们极为出色的综合素质。

汤和很重视这些干部,在他看来,这些能力又强、经验又丰富、政治又坚定的最优秀的干部留在人民政府,至少都能担任中级甚至是高级的职位。就比如说那个为首的陈二昌,以他的能力,在任何一部担任个副部长都不在话下。

土改队入吴前,由人民政府副主席、涪陵郡生产建设兵团兵团长汤和同志,亲自为这些队员们践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赤色三国》 最新章节70 土改队入吴,网址:https://www.kkxs8.org/html/219/219425/72_2.html

上一页赤色三国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