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以后,对于文艺界来说,这样巨大的形势变化自然会有很大的变化夏衍随陈毅进驻上海,接管了上盒文化工作,重新组织上海文艺界人士办各种刊物报纸负责上海文化工作的夏衍一回到上海便开始对上海的小报开始进行整顿,要端正小报的风气,提供读者有益的多样化的趣味性内容
1949年6月间,夏衍找到倾向左翼文学的作家龚之方,要他与编辑唐大郎组织一个“能力较强素质较好的小报班子”夏衍说,新中国并不是不能允许上骸报的存在,但既然是新中国的小报,就应该有新的风格,要健康,要端正风气,要能够给读者提供有益的多样化的趣味性内容‖时夏衍强调:“新的小报不能像解放前的市民小报那样,专门捕风捉影,登些耸人听闻迎合小市民迎合读者低级趣味的文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以迎合一些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月以后,上骸报《亦报》在当年7月创刊,龚之方任社长,唐大郎任总编辑与《亦报》同时,另外一家小报也创刊了,也是夏衍命令原来的《世界晨报》改组而成的,取名《大报》,有陈蝶衣陈之华姚苏凤等人组成,他们都参加了《大报》的发起工作之人
这两家新的小报的创刊,果然一扫过去上骸报的低级趣味,以清新有趣的新气象出现,吸引了一大批著名作家为小报写稿,文学界名流丰子恺周作人(当时因文化汉奸入狱已被新政府特赦出狱)等等很多有名作家,也开始在小报上露面
首先撰稿人的层次提高了,这些社会名流都在小报上跃跃欲试展示才华,使得上海的文化环境和空气,一下子清新和干净了许多龚之方在这批作家中,当然最忘不了的就是张爱玲
曾与张爱玲两度亲密合作的出版人龚之方与唐大郎,再度找到闭门在家的张爱玲,消她能给予《亦报》的支持虽然《亦报》还是这些旧人,老朋友,当他们又来向张爱玲约稿时,张爱玲被这些朋友的热情所感动,同时写作也是她最喜欢的事情
激情与理性,困惑与清醒,茫然与坚贞的综综交错中,张爱玲又拿起了搁置两年多的笔,重新走进了她在门外徘徊良久的文学世界
这一次,张爱玲会有不同吗?会有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吗?
出于这一时期张爱玲与她的朋友们往来密切,在这样的时局和形势下,张爱玲还得写作,因为除此无以为生计龚之方请她写一部长篇小说,以供《亦报》连载之用爱玲过去从来没有给小报写过稿,但因为是龚之方唐大郎两位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最新章节第一二五章 张爱玲的“梁京”的记忆,网址:https://www.kkxs8.org/html/277/277540/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