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 第一三0章 张爱玲的“张学探谜”的记忆

第一三0章 张爱玲的“张学探谜”的记忆(2/5)

上一页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笔趣阁在线收听!
特式的密室阴谋,造成全篇的悲剧根源,好让读者读了恨恨不已

惟其如此,才有很多评论家觉得,姐姐曼璐设圈套让妹妹顾曼桢被祝鸿才诱奸这一情节,太过突兀也有人认为,姐姐曼璐这种疯狂,已经到了狞厉可怖的程度,远超过了《金锁记》里的主角曹七巧

张爱玲当时写《十八春》时,马宽德还在世,后来他们两人在香港还曾见过一面,其缘分不言而喻按理说,《普汉先生》的故事情节是应该受版权法保护的,可是两人之间绝无这种纠葛

在中国古代,类似这种对同代或前代人的作品的改写借用与仿作,并不违背写作道德爱玲深受古典文化浸淫,头脑中对改写并无不妥的概念后世的研究者们,也无一人指责张爱玲的这种“抄袭”行为

有学者还发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构思也颇类美国作家毛姆的短篇小说《天作之合》,毛姆的那篇小说里,同样是一个淑女爱上了“恶棍”(见张学研究者刘锋杰的作品《想象张爱玲:关于张爱玲的阅读研究》)

有意思的是,这个《十八春》改写事例,与2003年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现代女作家庄羽《圈里圈外》,几乎一模一样(庄羽生于1979年)

世事总是有奇诡之处马宽德在美国早已过气,在当代读者中几乎无人知晓,但他的《普汉先生》故事却透过《十八春》,不知为多少中国读者所熟知与喜爱,流传正未有穷期!

《十八春》是张爱玲在平实写作风格上的一大成功,考虑到1949年后文艺语境的变化,张爱玲的这篇小说,放弃了以往对意象比喻的苦心经营,也放弃了那种随处可见的机智与辛辣,而用了一种很温厚的叙事风格,娓娓道来

这种特色,最易走入平民大众至今也还有为数不少的一批张迷,在张爱玲的小说系列中,独爱《十八春》

小说的结尾,有意安排了一个光明的尾巴:顾曼桢和沈世钧不期而遇,顾曼桢细述前因,揭开了埋葬在沈世钧心头多年的一个谜后来,两人先后到东北参加建设,而顾曼桢最初的追慕者张慕瑾也适时出现,给了顾曼桢一个隐约可见的美满结局

所有的苦难,都因新时代的到来而结束――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小说构思

这也是张爱玲为适应时代所做的一点功夫吧

《十八春》一经发表,立刻引起轰动,在上海出现了一大批“梁迷”因为小说写得很真实,所以大众也很投入,天天追着报纸看,据说周作人也是追逐报纸看《十八春》的一位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最新章节第一三0章 张爱玲的“张学探谜”的记忆,网址:https://www.kkxs8.org/html/277/277540/139_2.html

上一页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