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读者,据说还两次话题涉及《十八春》的评论,可见小说当时的影响有多么的大
我们再说《小艾》,这部小说,比《十八春》更为彻底,不仅有左翼文艺色彩,而且与后来60年代的忆苦思甜小说十分相似虽然张爱玲自己没有底层生活的经验,但是对仆人佣人和排字工人的生活倒也不陌生,努力去写,还是写得出来的
不过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她原来的创作大纲,规模相当恢宏,是从辛亥革命一直写到解放前夕,要搞一个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史诗出来可是一路写下去,难度超过了她的想象,结果很多地方只好偷懒,变得异乎寻常地简略越到后面,越是草草异常宏大的背景下,却是一个过于枯瘦的故事♀实在是勉为其难了
张爱玲是一个真正的作家,知道硬写是写不成的,最后只有放弃,勉强完成一个寥寥草草文本了事
原来张爱玲在《小艾》中的构思是:小艾有心要脱离底层身份的,曾主动去挑逗席家大太太的儿子后来这条路没有走通,与排字工人结婚后,又一门心思地想发财,待到解放后感觉发财无望,才怅然笑道:“现在没有指望了”
在最后成形的故事里,这些真实的人之欲望,全部都抹掉删除了,变成了“现在大家都好了”的大团圆结局
新的主题与风格,都能看出张爱玲力求与当时环境吻合的努力可是,她内心大约是明白了:此路不通!
于是,她的“探索”到此戛然而止
不仅如此,她还萌生了离开上海远赴香港的念头,并果断地付出实施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张爱玲再度走红的帷幕已经拉开,是什么原因使张爱玲要匆匆收晨除了“探索”的艰难之外,还有什么外因??
以往的张学研究者们,都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我们要回过头去再研究一下她这个时期的活动
张爱玲并不是像有的张传作家渲染的那样,在1949年以后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了其实她这个时期还是蛮活跃的,说她是开始拥抱新时代也不为过
就在《十八春》连载3个月后,1950年7月,夏衍就亲自点名张爱玲参加共产党的文艺界文学大会在大会上,张爱玲的穿衣由绚烂而归于平淡有的“张传”论者断定:就是因为这次会议使张爱玲感到了自己的不安,觉得自己和新社会格格不入,从而萌生了离开大陆的念头
其实我想张爱玲虽然远离政治,但是在政治上应该还是嗅觉极其敏锐的一个女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最新章节第一三0章 张爱玲的“张学探谜”的记忆,网址:https://www.kkxs8.org/html/277/277540/139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