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是正确的,没有错
在当时,张爱玲并没有燃眉的危机,且也有夏衍这样强硬的庇护者爱玲的出走,只是一种远见,一种我们不得不佩服的远见
当柯灵将张爱玲去香港的消息告诉夏衍时,这位极其爱才的文艺界前辈感到十分惋惜不仅如此,张爱玲的许多读者朋友也为之惋惜但大家似乎都没有认为张爱玲不应该走我们设想:如果张爱玲没有走,她受到的劫难应该是空前的灾难性的,就她自己恐怕也是这样预测自己未来的,所以她选择了离开
张爱玲离开上侯直接的动因,是她在抗战期间辉煌的声名,这恐怕是她心里最大的隐忧,在1946年出版的《增订本》的“序言”里就可以看出她的隐忧有多么的深尽管辩白得如此详细,辩白总归是辩白,事实总是存在的,在激愤的民族情感中这是难以被原宥的错误而且当时全国的政治气氛又是那样浓烈而紧张‖夏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确实如此≠行前,张爱玲仿佛已听到政治风暴来临前咻咻的鼻息声,所以与姑姑约好不联系姑姑把珍藏多年的家族相册交给张爱玲,认为她是家庭传人中最适宜的保管者
这本相册跟随张爱玲辗转衡,“三搬当一烧”,在美国多次搬家经历中张爱玲从没有让它遗失过她一直和相片中的故人一起重历往事,在自己逝世前两年完成了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她的家庭侧记《对照记》,里面的照片就出自于当年姑姑郑重交给她保管的旧相册,这是这个纯中国式女人孤独走在异国天空下时,与故国故乡故人惟一的血脉联系
对于张爱玲在沦陷时期的“横空出世”,她的创作高峰只有两年,精品也只有几部但她却在这有限的时间和作品中,开放出她的灿烂的智慧之花♀朵智慧之花开放得如此恣肆美丽生动泼刺刺的饶有特色,越加衬托出开放后的苍凉无比
应该说,张爱玲正是夤缘际会,换任何一个时代环境,都不能成就这朵奇特的别致的奇葩因为从政治倾向上看张爱玲,在密切结合着时代风云的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归不了队,也入不了“流”如在文学上给予张爱玲许多帮助和友谊的柯灵先生曾给她算过的:“五四”时代的文学主流是反封建;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主流是阶级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主流是抗战文学她都入不了流,排不进队扳着手指头算算,偌大文坛,那个阶段都安不下一个张爱玲
是上海沦陷,才给了她一个机会让她大显身手,肆意实现对文学的狂喜享用于是,种种原因决定了张爱玲只属于沦陷时期的上海,时间也就那几年,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最新章节第一三六章 张爱玲的“毅然出国”的记忆,网址:https://www.kkxs8.org/html/277/277540/145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