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毕竟出身世族大家,家世的高贵与遗产的丰厚使她自小就不曾尝过被奴役的屈辱与悲恸,成年后她虽然未沾上祖上半分遗产,但是她写作的收入仍然能够使她大体上保持着中产阶层的优裕,所以新的时代给予众多底层民众的喜悦感,她的确很难体会到
这并没有什么错,问题只是在于,她作为一个天生的小说家,她的兴趣,她的表达,都需要一个有闲男女上演浮世悲欢的舞台有了这样一个可供佟振保范柳原白流苏之类活跃的舞台,她才可能作为一个观察者一个嘲讽着一个天才女子而存在♂掉了这个舞台,她亦大约是丧失了自己的但是,在一片灰的蓝的后中,这种前景已分明在望
还有一个因素是她不能不考虑的,那就是大陆日益浓厚的政治气氛♀是张爱玲有生之年从未经历过的÷中国成立后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已经在此时悄然酝酿△为远世之人,她已经历过香港沦陷,上海沦陷,抗战胜利以及全国解放
“破坏”一个接一个地接踵而至,她对时局已养成了一种直觉年代初,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不用说她也有强烈的预感在一个有陌生的人群(工农大众)建立起来的陌生的秩序(无产阶级专政)下面,她对自己的前途很难抱有太大的信心
正当此时,张爱玲从朋友处得知香港大学已经复校一半是出自于对自己将要置身于陌生环境的困惑,一半是想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爱玲决定申请复读香港大学,决定告别培养了她成就了她的上海♀是不是一条正当离开祖国的理由??
当时张爱玲对外公布的理由就是“继续因战事而中断的学业”
50年代初,国家对于出境人员审查并不像后来那样的严格,张爱玲竟然比较容易地就获得了出国的批准
她是不是大概已经预感到“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黄逸梵走的时候,也曾经明白地表示:不打算再回来了;她是母亲的女儿,也做了同样的选择――这坚贞决绝流淌在血液里,是由母亲遗传给她的
她便这样的走了,没有向任何人告别――那时她最要好的朋友炎樱已经先她一步离开了中国,去了日本;而炎樱的两个弟弟也都先后考入香港大学,一个攻读工程学,一个攻读医学
上海已经呆不下去了,而台湾也非理想之地,五六十年代台湾那种严峻的政治气氛恐怕同样不适合张爱玲这样的人因而,她选择了香港,那里有她很多的回忆后来,她连香港也放弃了,去了大洋彼岸――一个没有中国政治影响但比谁都关注中国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最新章节第一三六章 张爱玲的“毅然出国”的记忆,网址:https://www.kkxs8.org/html/277/277540/145.html